联系电话:0913-2126249
热词:妇女 最美家庭 两学一做 双学双比 计划生育
官方微信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页 ->女性学堂 > 情感天地 > -正文

犯罪心理学家:孩子不和你亲,做父母的就要当心了

更新时间 2018-03-06 10:31:05   来源: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阅读次数:

这段时间,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育儿视频,在朋友圈里火了。

我挺意外的,有点惊讶。并不是惊讶于视频的内容,而是惊讶于李玫瑾竟然这么会讲育儿。

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

是的,一个犯罪学家,却频繁地在媒体上讲育儿。

我忍不住上网大量看她的资料,才理解了她的深意。

因为,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发现,血淋淋的案件背后,是一个个因为抚养不当而造成的痛苦的扭曲的灵魂。罪犯,都是养出来的。再怎么强调早年抚养,也不为过。

李玫瑾讲的理念,其实不算新鲜,但从她的嘴里说出來,却那么真真切切,仿如切肤之痛,令人无法忽视。

01

李玫瑾说,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反应的。今天的行为,却不是因今天的问题。那些莫名奇妙难以理解的行为,根源往往都在过去。

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案,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撞倒了26岁的女子张妙。

当时,张妙并未死去,躺着地上,痛苦地呻吟着。药家鑫连忙下车查看,发现她抬起头,好像在记车牌。

于是,药家鑫从随身带的包里,取出了一把买来防身用的单刃刀,连刺张妙8刀。张妙随即死去,而他,驾车逃逸,路上因为害怕慌乱又误撞伤了两人。

一个朋友口中温和安静、受过良好教育、读艺术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在完全没有预谋的情况下,突然杀害一个人?

药家鑫自己的解释是:天太黑了,我不清楚她伤的程度,心里特别害怕、恐慌。害怕农村人难缠,以后会无休止地来找我看病、索赔。

杀人可比索赔严重多了,这不是得不偿失吗?而且,第一次杀人,扎一两刀就已经很多了,他却如此残忍地瞬间扎了8刀?


药家鑫最后被判死刑

这个案件,曾令李玫瑾陷入网络漫天的口水之中,因为她分析药家鑫之所以会在瞬间完成连扎8刀的动作,和他长期以来的钢琴训练有关。

分析听上去脑洞很大,可后来浮现的越来越多的访谈、证据显示,李玫瑾的分析是合理的。

药家鑫出生在一个严厉的家庭中,从小生活除了学习,就是练琴。为了练琴,父母会拿皮鞭抽他,会把他关在地下室,除了吃饭能上楼外,其余时间就暗无天日地在里面练。他的童年,非常痛苦,一度天天想着自杀。

药家鑫的内心,早已日积月累了核爆级的愤怒,只是被他无意识地压抑了下去。

当他撞伤张妙,并且发现她在记车牌时,极端的恐惧像钥匙一样,打开了他心门,早年潜意识里的愤怒像魔鬼一样,控制住他,而他还不自知

他仿佛又回到小时被摁在钢琴跟前练琴一样,心里充满了委屈、痛苦,所以,他才会发疯似连扎了8刀,就像小时候心情郁闷砸琴一样。


药家鑫的钢琴

李玫瑾说,她对药家鑫的心理分析,并无为他脱罪之意,她只是相信,所有的不合常理,都有来路。

人,实际上都是一种产品。是社会、教育的产品,最重要的,是家庭的产品。孩子性格有缺陷,问题往往出在早年的抚养。

大多数经历创伤的孩子,会把记忆封存,恐惧压抑,当下或许表现得若无其事,但就像是吃下了一颗错的药,缓慢释放伴随终身,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或性格问题。

最终孩子就像患了慢性病一样,自己难以察觉,却总宿命般的在重复着犯错

而且,这几乎是不可逆的,很难好了,只能带病延年。

02

类似的案件,李玫瑾讲过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平舆的黄勇案。

27岁的黄勇是河南平舆的一个农民,自小性格内向,蔫蔫的,从不惹事生非,生活平淡无奇。

但在2001年到2003年短短两年间,独居的他把自家的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然后,到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以去家里玩游戏、资助上学等为名,诱拐了17名青少年回到家中,骗他们躺到“智能木马”上,折磨他们,最后,用布条把他们勒死。

整整17条鲜活的生命啊,还是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跟他无冤无仇,没犯任何错,却被他如此残忍地杀死!


其实,黄勇还抓了第18个人,是一个姓张的孩子。这个孩子,特别温和、善良,黄勇折磨了他三天,他都没有发过火,没有骂过黄勇,只是不断地哭,不断地求“哥,你别杀我,我不想死。”

黄勇有过犹豫,可回答却是:“杀手的剑是双刃的,你不死,我必死。明天你就得死。”

第四天的早上,黄勇准备杀他了,他又哭着求黄勇:“哥,求求你你不要杀我,呜~~你也有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回来找不到你,他们会多伤心啊,他们老了怎么办啊。”

说完这句话,屋子里安静了,孩子隐隐约约仿佛听到了哭泣的声音,他听到黄勇小声地说:“我们家人从来不管我的死活,我死了,他们都不知道吧。他们才不在乎我!”

孩子出于本能地马上答到:“叔叔你不要杀我,你不嫌弃,把我认作干儿子吧。等你以后老了,我来养你。我们一起生活,好不好?”

正是这一句话,最终救了孩子。黄勇眼角流出了泪水。我想,那一刻,他被孩子感动了,他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爱。他内心浮起的一丝温情,让他最后把孩子放了。后来,孩子的父母报了警,警察才把他捉获归案。

是的,黄勇穷凶极恶,丧尽天良,但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一定也孤独过,一定也痛苦过,只是,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人帮助过他。

李玫瑾说,黄勇的父母,一直外出打工,从未给过他陪伴。亲情的缺席,使他的性格出现了严重的畸形。11岁时,他看到了一部凶杀片《自由人》,便将同样独来独往而又神秘的杀手,视为了自己的偶像。他杀无辜的孩子,是为练杀人技术,渴望在孩子的哭喊嘶叫声中,感受到杀手的感觉。

黄勇,是残忍,也是可悲的。他的世界里没有爱,也就难以身同感受到常人的痛。他情感无能,孤独地活在自己构建的扭曲世界中,无人能救援。

当然,不是所有抚养不当的孩子,都会成为变态杀手。但变态杀手,追溯他的早年,几乎都经历了养育上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是“子不教,父母过”。

所以,李玫瑾一直认为,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没有借口可言,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03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

志愿者住进一个独立房间里,有得吃,有得睡,还有钱拿,但房间与外界隔绝,没有任何刺激。志愿者在里面呆得越久,钱就越多。但如果不愿意,摁响床上的铃,就可以出来。

第一天,志愿者吃饱了睡,睡醒了吃,日子还挺好;

第二天,他们睡够了,睡不着了,开始坐着发呆;

到了第三天,他们大部分已经开始胡思乱想了,特别痛苦,甚至出现精神异常,不得不出来。

结果,即使有金钱刺激,但志愿者在里面的平均时长,大概也就76小时。

人,是情感的动物。即使物质满足,没有情感,人也受不了。这就是为什么监狱里,最严厉的惩罚,是关禁闭。为什么心理学家会说,父母的无回应,对于婴儿来讲,就是绝境之地。

李玫瑾一直强调,养育一个孩子,绝对不是吃饱喝足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有心理抚养

简单来说,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陪他玩,关心他的情感、内心世界,这比给孩子赚钱、存钱更重要。

尤其是1-6岁这个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对抚养人没能建立过这种心理关系,那么,孩子心理发展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很大,性格、与人交往等都会有问题。

李玫瑾说,像黄勇这种变态杀手,他们的冷酷无情,往往就源于他们在幼年时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她甚至都能绘画出一个变态杀手的成长轨迹。

首先,何谓变态杀手?指的是不因为金钱、性、仇恨去杀人,甚至连冲突都没有,他们没有任何动机。

年幼时,他们一般都是没有人理的。父母喂完奶就走,孩子眼前没人,只能跟自己玩。

等到五六岁时,他们大都很安静,话少,不喜欢跟人交流,但也不惹事,老师家人很容易就忽视了他们。

长大了,他们成了一匹孤狼,没恋爱(最多只吓唬过异性),没有朋友,也没有一份工作能做长久。

他们的生活一直平平无奇,但一般到了25岁左右,他们开始出现异常了。

因为荷尔蒙的原因,他们的性冲动已经无法压抑了。这性冲动,要不得到释放,跟异性建立关系,要不需要升华了,发展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渴望一鸣惊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肯定。但这往往都无法实现,于是,他们开始作案了。

这些变态杀手都是极端个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说明了早年依恋关系、心理抚养的重要性。

04

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件,在生活中终究很少见,生活中更加常见的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突然变得跟父母特别陌生疏远,或者开始学坏了,父母又打又骂,但就是一点用都没有。

为什么?

李玫瑾说,因为“为时已晚”了,做父母真的是有有效期的。

只有建立了依恋关系,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通俗地说,就是孩子由你亲自带大,跟你亲,才会听你管。否则,等孩子长大,进入了“发病期”,你想管也管不动了。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他不会一直等着你忙完,再来与你亲昵。

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可奈何,它推着我们作出了很多迫不得已的选择。

我不是说每个妈妈都要成为全职妈妈,也不是说为了孩子要牺牲自我,而是想说,我们成了父母后,需要从忙碌的节奏中,抽出专门的时间来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

关心他的想法,关心他的喜好,关心他是否快乐,而不仅仅只是吃喝拉撒。关注孩子的内心,比关注他们的身体更重要。

每个降临人世的孩子最初都是天真善良的,如果长大后表现出冷酷和残忍,那一定是他在生命早期体会了太多的无情。

别在孩子幼年时,吝惜你的时间和爱,他们要的不是大堆的玩具,你,才是他最好的伙伴。

【编辑:phpcms】


热点资讯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