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3-2126249
热词:妇女 最美家庭 两学一做 双学双比 计划生育
官方微信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页 ->妇儿之家 > 家庭教育 > -正文

秉公勤政讲奉献 红色基因永流传

——王孟兰家风故事访谈

更新时间 2018-10-15 09:12:24   来源:女性之声     阅读次数:

王孟兰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专职副主任

1943年出生,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参加工作,2004年退休

我的大家庭已是四世同堂,老老小小加起来有20口人了,老母亲94岁,第四代尚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在这个家庭里,老人受到尊重,儿童健康成长,中间两代人,在职的勤奋工作,退休的仍在继续奉献,整个家庭处在积极向上、和睦团结、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革命军人家庭,像这样的家庭,在北京至少也成千上万,所以我长期以来也没觉得自己的家有什么可以自豪的,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直到近几年,上级号召开展家风家规教育,我也梳理了一下自己家庭的脉络,清点一下自己大家庭的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家庭,这才发现,我这个家还很不简单呢!我的小家庭、大家庭好些成员在政治上、业务上都很有成就,在单位不是业务骨干就是领导,有的在社会上还算有名气。上班的人,都是靠工资吃饭,正如我母亲说的,我家“没有当大官的,也没有挣大钱的”。从人品来说,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觉得这和家庭一贯的正面教育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世代相传的廉洁忠厚已经成为我家人的特征,“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公私分明,不给组织添麻烦”已经成为我家几代人的行为准则。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书传家训

我出生在1943年,抗日战争后期,父亲是一名军人,常年在部队打仗;母亲在解放区农村开办学校,身体不好,还带着我的一个妹妹,无暇顾我。我幼儿时期基本上住在农村的姥姥家,生活艰难,体弱多病。我5岁的时候,为了给我治病,同时也想给我提供一个好的读书条件,母亲将我寄养在西安的亲戚家,上小学之后在学校寄宿。由于与父亲分离太早,我从小对父亲没有印象,直到12岁才第一次见到他,其间见过几次母亲。在我能读写简单信件时,父母就是通过书信与我联系,也可以说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我的关心和教育。

父母共同的期盼是要我听老师的话,听长辈的话,好好学习。生活上要我尽量自理,自己的活自己干,不给老师和监护人添麻烦。妈妈甚至教我学会用左手剪指甲(那时没有指甲刀,一般剪右手指甲时需要别人帮忙)。事情虽小,但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至今不忘其中的精神内涵。父亲在前方参加抗美援朝时,大约一两个月时间,我能收到那盖着“军邮免费”戳子的信。时间久了,老师和同班同学也都知道我有个在朝鲜前线打仗的爸爸。每当见到来信,大家都恨不得替我拆开,甚至和我一起念起来。父亲对我“好好学习,支援前线”的要求成了对大家的嘱托,同学们给了我一个“抗美援朝闺女”的新称呼,这使我成了全校的“宠儿”。虽然远离父母,我没有感到孤独,反而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现在想起来,大概为了保密,父亲信里从不说他在哪里,他在做什么,后来才知道,他是守卫中朝边界鸭绿江大桥的志愿军防空兵高射炮部队一员,他曾指挥他的炮手向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射出了第一炮。身在战场,他自然对战争体会更深,也更期盼和平。我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在我给他的回信中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支援前线的活动,表示不吃糖果和零食,把零钱捐献了买子弹;还说我们走进了街道,和居民大妈一起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王大妈要和平》等革命歌曲;帮助她们读拼音识字,给她们读报纸念时事等。父亲对于我的这些爱国行为十分高兴,给我鼓励。我想,这就是我那时在书信里受到的来自家庭的爱国主义启蒙教育。

我在读高中时才回到北京的家,父亲还在部队,频繁出差,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少太少。但是,我们相互通信的习惯一直坚持下来,直到我上大学期间甚至参加工作以后。一直以来我的表现都不错,入党也很早,那时基本的世界观已经形成,所以父母一般也不做什么特殊嘱咐了。但通信中仍然常说要听组织的安排,遵守纪律,团结同志,等等。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优美的语言,信件中表达的是最朴实的爱国之心和对我的殷切希望。虽然这些书信都没能保存下来,但他们对我的教诲至今难忘。而这些教诲,也一直是我这些年来为人做事的准则。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

父母一向公私分明,公私不分或者是影响工作、浪费国家的钱在我家是根本不允许的事情。我父亲最怕的就是给组织、给别人添麻烦,绝对不愿意因私事耽误工作,更不允许因私事给组织上增加任何负担。1986年,我随先生常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人民日报记者站。1987年,我的大弟弟、父亲的长子不幸出事了。这个弟弟当过兵,清华大学毕业,很优秀,37岁已经在一个国有企业担任副总工程师。他在上夜班时不慎煤气中毒去世。那时,我父母60多岁,骨肉分离、老年丧子的痛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父亲伤心,母亲又病倒急救了一个月,全家乱得一团糟。那时距我和先生离任回国还有半年时间,在家里最需要我的时候,父母却告诉全家,一定要对我封锁消息,不让我请假回来。后来,待我回国时,父母亲自给我解释,说不让我知道就是怕我请假回来影响了工作,更怕多花了公家的机票钱。因为他们知道,那时家里凭工资是买不起国际机票的。我失去了与至爱的弟弟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也未能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尽力,这一直是我内心的遗憾,但是父母如此公私分明的精神,对我教育很深。

2001年,我随先生在英国伦敦常驻,那时记者站办公室和宿舍都在一起,很宽敞,而且站里只有我们夫妇俩。我觉得如果父亲这时能来住一段,我再陪他在英国旅游几天,是很方便的。我自己邀请他,又让弟弟妹妹甚至晚辈劝他(因母亲身体不好,我没敢邀请),他都一口拒绝,并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原因很简单,既不想影响我们工作,也不想住公家房子占这点儿便宜。

2002年10月,我还在伦敦,从女儿自北京打来的电话得知,父亲突然住院了,要做胃癌手术。我立即订了机票往回赶,但是在我到北京之前,家里弟弟妹妹谁都不敢把我回去的消息告诉父母,怕他们又不让我回去。到北京后,我立即去医院看父亲。见面了,他其实还是很高兴的。但是,作为他的女儿,我知道他最关心什么事,所以立即在他的病床前向他主动“汇报”。我说了两点:第一,说明我这次是年龄大了,临近退休,经妇联组织批准离岗后去的伦敦,不属于人民日报记者站编制内人员,没有固定的任务,回来一趟不影响工作;第二,说明这次回来是自费买的机票,没有用公款。听了这些,父亲连声说:“好、好,这样就好。”第二天父亲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但令人意外的是,因为突发肺栓塞,父亲在ICU昏迷一周后便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次短短的关于公私分明的“汇报”竟成了我们父女俩最后的谈话。我很悲伤……但是我也很庆幸,因为我是让父亲带着对我的放心离开的。

父亲生前,就为他对这些事的执着,我甚至觉得他太“轴”、太死板,现在又觉得这就是一名老干部、老共产党员一生对“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追求和实践。父亲一生光明磊落,他的事迹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的道德坚守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要把廉洁要求变成自觉行动,抗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

家国情怀记心中,光明磊落自然成

我先生史宗星与我一样,也出生于革命家庭。他是一个烈士子弟,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牺牲。父亲牺牲时他才2岁,母亲抱着他,牵着比他大2岁的姐姐去找党组织。那时去找组织,不是去要名利要待遇,而是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位火线入党的农村女党员,化悲痛为力量,在自己丈夫牺牲的土地上,立即投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支前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组织村民进行土地改革、合作化,直到年迈身体不好了,才退下来。

爱国爱党的红色基因一直流淌在史宗星的血液里,他时刻牢记是党和政府抚育他长大,供他上大学,时刻想着报效祖国。大学里他是同年级第一批加入党组织的;在崇明岛劳动锻炼、下放在工厂当锻工,多么艰苦,他都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干出成绩。1982年起他常驻巴基斯坦人民日报记者站,一直在那里干了6个年头,那时苏联侵占阿富汗,阿富汗人民抵抗苏联军事入侵的那场战争是他报道的一个重点。为了掌握更多的战地情况,他主动要求并经我国驻巴大使馆批准,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两次带领中国记者团化装成难民,冒着生命危险,率中国记者组越境进入阿富汗战场,采访发表了具有现场感的通讯,写了具有价值的“内参”,介绍了中国援助武器的使用情况、阿富汗抵抗组织的实力及前景,等等。当时苏联和我国关系不睦,万一被发现,或者被飞机轰炸,后果不堪设想。记得第一次出发前,他通过外交信使给我发来一封信,很平静地说,自己近日要去出远差,去什么地方,去几天,都没有说,奇怪的是他在信里还夹着一张6寸标准正面黑白相片。我马上明白他要去的地方,明白事情的危险性,更明白他寄回这张照片的意思。我立即把照片翻了过去,不敢去看,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平静。那年代,家里没有电话,纪律也不允许打国际长途,我只能默默等候消息。几天后,人民日报国际部办公室主任专门来家里告诉我,他平安回来了。紧接着,我也在报纸上看到他用笔名发表的采访文章。那时,没有电视台跟着摄像,就连在报纸上写这种文章也不能用真名。事后,我听他在外的朋友说,他当时做了最坏的准备,出发前甚至把自己的行李和物品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当年他受到报社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表扬。那时,既不能公开宣传这件事,也没有任何奖金。但他不求名利依旧主动跑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因为他认为国家需要他去做。

能做到这一切,归根到底是有一颗爱国心在影响着我们,那爱国爱党的红色基因在传递。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家长的直接教诲,家庭的影响,我觉得还有整个社会的正面影响。我们成长的年代,国家社会风气和民风都还淳朴,这对我们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再加上家庭的正面教育,家国情怀,爱国爱家紧密相连。有了这个大的情怀,做人做事首先就是报国,就是爱大家,大的前提解决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就应该不成问题了。

忠厚传家久,清廉济世长

“廉洁家风”不仅是节约、简朴过日子的问题,它讲的是公私分明、廉以养德、俭以治家,讲的也是道德、守法,它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概念。与它对应的不只是生活浪费、大手大脚的生活习惯和作风,更是贪污受贿和腐败堕落的违法行为问题。所以,即使在物质更丰富的当代,“廉洁家风”也必须坚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政治和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底线。不论是岁月更迭,还是时代发展,这都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这个底线是不能破的。重视家风家训家教,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当下的任务,坚持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这个大原则,也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健康进行,而不至于走上邪路。所以我也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我了解的许多家教很好的家庭,父母其实给孩子说教并不多。进行家庭教育,最主要是榜样力量和行为习惯的潜移默化。我们家庭成员,不时也会受到组织上的各种表扬。过去,大家把这些表扬的证书往家里一放,也就不管了。现在我觉得利用家庭成员受表扬、评先进的机会相互周知、相互教育、共同激励,也是家风教育的好方法,会从正面影响下一代。

我和女儿谈论过信仰问题,我说我们家里两代人都是共产党员,现在你长大成人了,可以有自己的政治选择,申请入党或不入党是你的考虑,我们不干预太多。但是不管入党不入党,爱国爱党不能变,遵纪守法、做老实人、公私分明不能变。当然,我也希望她勤奋好学,多读书陶冶情操,因为爱读书会终身受益。在这些方面,我觉得她做得还不错,在金融机构先后做财务和项目管理工作,已经当部门总经理多年,工作表现一直很好,去年又获得公司优秀干部的表彰。

我也开始注意与第三代——我的外孙的沟通,不仅要他学习好身体好,更希望他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走正路。小孩子尽管也淘气,但是他在小学获得的第一个奖状就是校级的道德品质优秀学生奖。平时我们经常教育他发扬风格,乐于助人。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时,他发现同学丢了钱,就主动送给同学一些,让他买水和吃的东西。我们还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帮他写家谱画家庭树,还准备假期带他去家乡,特别是拜谒他太祖父的烈士墓,让他受革命传统教育。让孩子了解前辈的革命历史,思索自己身负的责任,让良好的家风家训成为他今后行为的准则,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访谈员后记

我的访谈对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事前她的细心准备感动了我,更让我感叹的是她给我讲的故事。老一辈革命者精忠报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并将坚定信念、执着奉献的精神以身示范传给子女,子女们没有让父辈失望,立身践行的同时也将这一优良品质传承下去。家风家训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一个家庭之所以能够出人才,家国情怀、清白廉洁、公私分明的家风家训和优良传统功不可没。“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公私分明,不给组织添麻烦”的家风家训已经深深刻入她的骨子里,体现在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上。

访谈时间:2017年6月9日19:00—20:00

访谈地点:北京市王府井华夏家庭网站会议室

受访者:王孟兰

访谈员:曲赞竹(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

来源:《回望· 聆听 全国妇联离退休干部口述家风故事》

           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编辑:phpcms】


热点资讯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