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3-2126249
热词:妇女 最美家庭 两学一做 双学双比 计划生育
官方微信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页 ->妇儿之家 > 家庭教育 > -正文

八成父母“知行不一” 缺乏“共育”实践

更新时间 2018-01-19 10:37:00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 陈若葵     阅读次数:

《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报告》日前由中国儿童中心在京发布。该报告以在八省市发放的3万余份问卷调查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我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共同养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强调了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作用,研究了社会转型加速期家庭在养育和教育方面涌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八成父母“共育”理念有待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一半左右的养育者(主要为父母)认为,养育后代是父母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在承担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费用,负责孩子的安全、健康,陪孩子玩,关心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支持由“父母一起”的比例均超过了50%。

在合作养育方面,有54.3%的家庭处于中等水平冲突与中等水平合作的状态,11.1%的父母处于高冲突状况,11.3%的父母处于低合作状况,大约5%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合作和冲突都很低。

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养育者对共同养育的认同程度越高。总体来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强调父母一起承担教养责任。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角色认知的关系明显呈现出此种规律,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到本科段也表现出此种规律。研究同时发现,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的养育者从认识上也更强调父母一起履行教养职责。

报告指出,尽管“共育”理念已较为普及,但角色认知和角色表现却不够合拍,实践水平往往达不到认识水平,体现为“知行不一”的程度较高。该次调查涉及的生活照料相关内容中,仅有21.6%的父母能做到“共育”的角色认知和表现完全一致,将近80%的父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认知与行为偏离。现实中,母亲对孩子进行生活照料和教育指导的比例明显更高。

研究者分析发现,在整体上,表现出越是发达的地方,“知行不一”程度越高的状况。比如,城市父母角色认知和角色表现的一致性低于农村父母,0~3岁父母“知行不一”城乡差异更为明显;西部地区父母在教育指导及各维度上的匹配度最高,东部地区父母的匹配度最低;独生子女父母角色认知和角色表现的一致性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这些“知行不一”的情况尤其表现在营养健康、日常照顾、疾病安全、智力启蒙和个性品质几个方面。

母亲更称职 痛并快乐着

调查表明,多数养育者认为,父母是称职的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也成长了;其中对母亲角色的评价优于对父亲角色的评价,母亲从整体来说更称职,母亲自身的成长更明显。

在0~3岁儿童家庭教育中,做得较好的方面有按时体检、生病及时诊治、安全防护等,相对较差的有户外活动、陪伴、关注情绪、同伴交往、生活规律等。在3~6岁儿童家庭教育中,做得较好的方面有培养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付出耐心、提供玩具图书、饮食营养、提供物质材料等,相对较差的有户外活动、严格要求、父母陪伴、重视做游戏、教育不当等。养育者对孩子身体照顾和安全防护上的表现更满意,对孩子的陪伴、心理成长和教育方法相对缺乏信心。

从不同的角色体验方面可以看出,父母亲都明显感到养育孩子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影响比较大,特别是母亲,除了工作和家庭,自己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限制了自我发展,因此对这一方面的角色体验较差。但是,母亲的亲子关系体验明显好于父亲,对养育的胜任感随之增强,养育孩子的幸福感体验也非常强烈,同时还明显增进了与配偶的亲密关系,她们需要在“痛并快乐”的矛盾中找到平衡。

研究发现,城市、东部地区的养育者更看重“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儿童的教养责任”,但实际上,母亲和祖辈的实际参与水平高,表明祖辈来协助母亲承担了更多的养育责任,父亲的参与度达不到人们所希望的水平。

高收入高学历家庭“共育”“滑坡”

调查发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角色存在差异。城市父母所做的角色准备相对更多,而农村父母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孩子的性别期待明显;流动儿童父母的角色准备逊于城市普通家庭也逊于农村普通家庭;西部地区的父母在生孩子之前心理准备最少、性别期待最高;随着父母亲学历水平的降低,他们所做的准备也更少。

同时,农村的父母陪孩子玩的时间比城市的父母少,在了解并回应孩子的需求、表达爱意方面也稍逊。中部地区的父亲和西部地区的母亲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弱于其他地区的父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的学历和收入对父母在养育孩子中双方的合作和冲突有关。家庭收入低、经济情况较为窘迫的家庭,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可能出现更多的冲突,合作性也比较差。综合来看,父母的学历高,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经济压力低但又不是最富裕家庭中的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有更良好的相互协作、冲突少。

但是,在高收入家庭、高学历(硕士及以上)家长群体中,“共育”方面出现了“滑坡”现象,整体参与水平有所降低。

在对父母角色认知方面,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亲倾向于由父母一起陪孩子玩,共同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由父母一起带孩子做运动,也有越来越多的父亲认为在孩子面前应当控制好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这几方面都在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父亲中比例出现下滑现象。

在父母角色表现方面,随着父母学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由父母一起安排孩子的日常穿着、教导孩子的安全常识和安全行为、负责孩子的智力启蒙教育以及孩子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教导,但是父母共同负责的比例在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父母中出现下滑现象。

在父母角色准备方面,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由父母一起学习关于孩子成长的知识,但是也同样在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父母中出现比例减少的现象。

在角色体验方面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硕士学历的父亲与其他学历水平的父亲在与配偶的关系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硕士学历的母亲体验到的与配偶的亲密关系则明显低于初中至本科学历水平的母亲。

另外,年纪较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冲突更多而合作性更低。而在家庭结构较为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在抚养孩子时的冲突相对少合作也更好,尤其是在三代同堂这样的大家庭中,在有祖父母的加入时,父母双方的配合和协同性也呈现更良好的情况。

建议强化“共育”理念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为促进养育者的需求、认识、能力与积极体验的全面提升,研究者建议:

加强家庭教养能力建设提升指导服务的质量 “知行不一”和父母冲突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一定的外界支持理清冲突,掌握通过协商沟通减少、避免冲突的技巧并促进更好的合作;指导父母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提升共同养育能力;指导服务机构要关注共同养育,提高全社会对共同养育的认识,提升家长共同养育的能力。

普遍提高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宣传;为父亲更好地参与儿童的照料和教育指导提供方法和指导,发挥父亲的养育特长;加强父亲对母亲的支持作用,提高其亲子关系体验,提升家庭整体的满意度。同时为母亲提供如何处理共同养育关系的指导。

培育专业组织机构提供专业化指导服务 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引入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应成为今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指导 加强对中西部、农村和低学历父母的指导,解决家庭教育指导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教育服务和男女平等教育;加强对新婚、准父母及年轻父母的教育指导。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在公共卫生、教育、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建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对0~3岁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

建立严格健全的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政府和专门的监督机构应该定期评估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情况、效能和经费执行情况、对不同人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特别要关注处境不利地区和不利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问题。推进家庭教育法律政策完善,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

专家:确立“共同养育”新理念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傅国亮认为,0~6岁是人生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具有独特的根基价值,该报告冲击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确立了父母“共同养育”的新理念,这将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主流思想的组成部分,该报告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策略,为0~6岁家庭教养提供了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认为,开展0~6岁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对于儿童成长、家庭和谐、未来人才培养有价值,而且关系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只要家校社共育形成合力,孩子的成长就有希望。

林崇德教授进而从内容全面、覆盖面广、取样合理、被调查人员数量大四个方面肯定了研究报告的科学性,并称赞调查内容重点突出,对儿童发展与教育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认为调查结论为制定我国《0~6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据悉,课题成果出版物《中国家庭教养中的父母角色——基于0~6岁儿童家庭现状的调查》一书同时首发。

【编辑:phpcms】


热点资讯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