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913-2126249
热词:妇女 最美家庭 两学一做 双学双比 计划生育
官方微信
扫一扫,一键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主页 ->家规故事 > -正文

来自6个家庭的家风故事

更新时间 2019-02-19 10:06:51   来源:贵州省妇联     阅读次数:

什么是“家风”?“家风”,即家庭风气的统称。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庭故事,一段家族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风”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家风”可谓家庭的灵魂,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和万事兴。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新春与家人亲友团聚之际,“家风”是很容易引起大家共鸣的一个话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6户家庭,从各家庭的浓浓年味暖暖亲情中,感受美好家风的榜样力量,以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 李缨

刘玉智:藏报馆里育家风

故事人物简介:刘玉智,“刘玉智藏报馆”创始人。2017年,刘玉智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家庭和谐心得:为共同目标付出心血

贵阳市永乐乡,松林包围下,一处院落里,刘玉智和蒋学美家的年夜饭热热闹闹开始了。在贵阳工作的儿女带着孙子孙女,三个家庭围聚在二老身边,一起举杯,为父母送上新年祝福。

这是一家人在这座名为“刘玉智藏报馆”度过的第7个除夕了。藏报馆创始人刘玉智被称为“贵阳集报第一人”,这里收藏的5万多种50余万份报纸,是刘玉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血,涵盖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时间跨度100多年,既有出版于清朝同治年间的《申报》,清末《政治官报》、1917年1月1日至1927年3月1日的《大公报》合订本等极富历史意义的珍品、孤品,也有《国民日报》《救国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精品,还有各类试刊号、创刊号等特种报和“金报”“中国第一小报”“丝绸报”“伞报”等各类特殊报纸。

“父亲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但他对文字、对知识有着一种天生的渴求。”说起父亲的收藏,大女儿刘贵江见证了老人几十年的坚持与付出。一份份报纸,都是刘玉智从全国各地旧物市场的地摊、废品回收站、收破烂的框子里一一“淘”回来的。

“父亲工资只有几十元的时候,东拼西凑也要花5000元从碎纸机下抢回《大公报》合订本。为了节约,60多岁还从贵阳坐将近30个小时的硬座到北京,专程赴潘家园淘报。”

在一家人的眼里,父亲是十足的“报痴”,因为报纸,原本在贵乌路仅50平方米的家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母亲蒋学美记不清和父亲吵了多少回。但在刘玉智的眼里,“报纸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图案,都带着每一个时代的气息。藏报,实际是在珍藏一段历史。”

父亲对知识的敬重自然而然对家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对刘玉智藏报有不少意见,但蒋学美还是感慨,是老伴儿用报纸将三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大学生。刘贵江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父亲总让儿女帮忙整理,抄写报纸,“其实他是为了让我们能记住些好文章。2006年,退休后的刘玉智在老家租了一块荒地,在家人的支持下,一砖一瓦地建起了藏报馆。6年后,300平方米的展馆、200平方米的收藏馆和100平方米的仓库组成的藏报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刘玉智的珍藏终于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分享。全国各地的藏报人、报友不远千里找到这里,留下了感动与赞许。2017年,在贵州省妇联的推荐下,刘玉智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对于父亲的藏报馆,儿女一直用行动默默支持。刘贵江说,每个周末,一大家子人都会在藏报馆度过,“为报纸分类、辑录,给院子翻土种花,我们多做一点,二老就能轻松一些。”

“我们在父亲收集的铅字里吸收了知识,开阔了心胸和眼界,从字里行间学会做人、做事。”

对于一生执着的父亲,儿女的话语间充满了敬重。

在午后的最后一束阳光斜照之下,一家人像往年一样,整整齐齐地拍下一张合影,对于刘玉智一家来说,藏报馆里收藏的不仅是报纸,是历史,也是飘着墨香的家风。

陈先国:腊月廿八备年饭祭祖

故事人物简介:陈先国,锦屏县固本乡东庄村第一书记。2017年和2018年,陈先国家庭被评为省级“最美家庭”

家庭和谐心得:谨遵家训,谦和为人

2月2日下午,陈先国的母亲回到家,把手里的纸袋子往沙发上一放:“对联,一会儿贴上。”她刚参加完小区的活动,带回一副对联,为今日的年夜饭增加“年味”。

这是陈先国家的祖籍遗训,腊月廿八就要准备年夜饭祭祖。

“赶巧了,今天我们家就过年。”刚一落座,陈先国已泡上一杯金丝皇菊招呼着记者,金黄的菊花在水中盛开,色彩明艳,这是他过去一年在锦屏县固本乡东庄村当第一书记扶贫时的成果之一。

从2018年3月起,陈先国受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选派到锦屏县固本乡东庄村,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中,这一去就很少回家。

“上半年爸爸差不多每周五晚上回家,周日就走,下半年更忙,两三个星期才回来一趟,平时在学校忙,周末在家还是会有点想爸爸。”陈先国正在上初中的儿子告诉记者。

虽然没有时间辅导儿子学习,却也因此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父母年事已高,生病住院却也无法回家照料,家中大小事都靠妻子打理。

过年放假,陈先国终于能在家多待几天。

腊月廿八这天,是陈先国家做年夜饭祭祖的日子。据他家流传下来的家谱上记载,陈先国的祖辈于明末清初从江西来到贵州,从清末民国初年开始流传下腊月廿八祭祖的遗训,当天需准备猪头、猪脚、酒水等食物进行祭祀,到了腊月三十晚上,除了重复该程序之外,还要准备糖、食、果、饼等,烧香燃烛,祭茶化财,以报答“天地盖载恩”“日月照临恩”“国王水土恩”“父母养育恩”等“四恩”。

该遗训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陈先国家每年过年的传统。

翻开陈先国家的家谱,上面不仅记载了过年传统的祭祀方式、家族源流和近千名家族成员的名字,更有家规盟约“八要,八不准”,要爱国守法、尊老爱幼、明礼诚信,不准仗势横行、不准忤逆不孝、不准唆弄是非等都被写入家规之中。陈先国家祖祖辈辈也按此家规谨言慎行,在他父亲看来,家规、家训是对人品德的自然约束,按照家规行事能够修正人的言行,是家族中必须遵守的法则。他也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也需顺应社会变化,摈弃糟粕,作出修正,但无论如何变化,目的都是教导家人如何端正言行。

2017年和2018年,陈先国家庭被省妇联评为省级“最美家庭”,对于这个称号,陈先国和他的妻子都谦虚地表示:“愧不敢当。”“家庭和睦是一个家的基础,我的妻子常对我说,这个称号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以后要更加在方方面面维护好家庭和谐。”陈先国说。

饶昌东:幸福是发自内心的真切体会

故事人物简介:2003年,饶昌东发起成立菊林书院;2014年,饶昌东荣登“中国好人榜”;2016年,被授予第五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饶昌东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家庭和谐心得:在乐于助人中实现自我价值。

“玉带云龙风水好,狮山湾畔碧天祥。”2月4日,除夕,家住贵阳市花溪区贵大南苑教师公寓的饶昌东一大早准备好这副自己创作书写的春联,跟孩字们一起前往青岩的老家贴春联。另一副上书“乐享东曦欣意暖,喜居南苑寿福康”的春联,则贴在现在居住的家中。

饶昌东是贵州大学退休教师,现任贵阳市花溪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青岩菊林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在花溪,饶昌东可谓是家喻户晓,今年75岁的他,退休至今过着每天十分忙碌却幸福的生活。

1972年当电影放映员的饶昌东因工作意外瘫痪三年又顽强站起,经过努力并成为一名“电影专家”,退休后他和几位老人成立老年电影队,并自筹经费走村串寨免费为群众放映千余场电影。

2003年,饶昌东在亲友的支持下,在母亲留下的老宅内成立菊林书院,成为当地诗书画普及者,被称为“古镇文化轻骑兵”;2014年,饶昌东荣登“中国好人榜”;2016年,被授予第五届贵州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除夕前的一个月,饶昌东几乎每天都在给乡亲邻里写春联,与其同岁的老伴周文英则常伴左右。

直到除夕前两天,二老以及菊林书院的老友一起走进贵惠高速公路惠水服务区,为工作人员以及旅客写春联送祝福。当天返回家中,周文英还为孩子们制作春节期间吃的鸡辣椒、回锅肉,大儿子饶军一家赶来帮忙,香喷喷的鸡辣椒惹得小孙子口水直流,没等做好就偷偷吃了起来。

孩子走后,老两口忙至深夜。

以往每年年夜饭都是周文英制作孩子们喜欢吃的饭菜,今年,饶军夫妇则是提前来家中“查看”厨房,“承包”下年夜饭。

除夕夜,饶昌东的三个儿子、儿媳及孙子孙女齐聚一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饶昌东讲过往种种,讲勤奋传家。孩子们则聊起各自的生活、学习、未来的计划等等。

“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但我们还有梦,你们说是什么梦?”饶昌东笑问。

“盼孙辈们能够考上好大学,盼自己能够当老祖。”领会饶昌东心意的三儿媳答道。

除夕夜清脆明亮的爆竹声和着饶昌东家中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俨然奏出一曲甜蜜温馨的幸福交响曲。

在邻居和朋友们眼中,饶昌东、周文英夫妻和睦、乐于助人,三个儿子也家庭美满工作有成。采访中,饶昌东告诉记者,幸福的福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发自内心所感受到的真切体会。

严兴贵:女儿女婿千里之外来团圆

故事人物简介:严兴贵,79岁,与老伴哺育了7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远嫁30年,今年是第一次回家乡过春节。

家庭和谐心得:做人要勤勤恳恳,做事要对得起良心。

2月1日清晨,盘州市洒基镇磨嘎村79岁的老汉严兴贵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天不亮就起床了。

对于严兴贵来说,这一天是他盼望已久的。

起因则是一个月前,远嫁山东的女儿林芬打来的一通视频电话,女儿告知严兴贵,他们一家今年要从山东到贵州陪父亲过年。

这是女儿出嫁30年来,第一次回老家过春节。听到这个消息可把严兴贵高兴坏了。

早起的严兴贵找出剃须刀磨得锃亮,特意把胡须修理了一番,并翻出了平时不舍得穿的新衣服,等待女儿女婿的到来。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金灿灿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湛蓝的天空映衬着严兴贵的喜悦,显得格外好看。

女儿林芬和丈夫先是到达贵阳,2月1日18时05分,坐上了前往盘州的高铁,以往在贵阳乘坐火车要用7个小时才能到达的目的地,沪昆高铁开通后仅需要1小时18分。

高铁上的林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连连说:“实在太快,实在太方便了。”

“近几年贵州交通越来越便利,我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谈到家乡的变化,让30年前走出大山的林芬想都不敢想。

19时23分,高铁到达盘州,前来接站的弟媳赵桃早早便在车站外等候。不到一小时的车程,弟媳便开车把林芬接到了家。

“来啦,饿坏了吧,快来吃饭。”性格温和内敛、不善表达的严兴贵看到女儿女婿激动的说。

此时,林芬见到家中等候的哥哥、弟弟、侄子、侄女等数十人,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心中喜悦万分。

简短的晚饭过后,一家人聊起了各自的幸福生活。林芬越听越高兴。不时间搭上几句话的严兴贵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也早就乐开了花。

除夕当天,女儿女婿按照山东习俗为家人包起饺子,让严兴贵一家的新年增添了几分千里之外的喜悦,这一年的年夜饭让一家人感觉仿佛吃了30年之久,“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有聊不完的事。”

心细的山东女婿趁着热闹建起了“幸福家人”的微信群。

“2018年值得高兴的事情真是多。”回想起刚刚过去的狗年,严兴贵脸上荡漾着满满的幸福。

女儿女婿的到来被严兴贵列为己亥年第一件值得高兴的大喜事。过去一年,大儿子章应和小女儿各自在村子里建起了三五十万元的小别墅;四儿子章飞承包了村里的土地,干起了种养殖,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王;孙子发喜在广州是小有名气的书法老师,曾经跟在爷爷后面的选标大学毕业在广东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外孙女杨凤也即将从医科大学毕业……

最让他高兴的还是去年盘州市政府专门派人调研他住在半山上的老屋,帮他修起直通家门口的水泥路,老两口再也不担心下雨天爬坡走山路了。

严兴贵与老伴共哺育了7个儿子两个女儿,抚养儿女成人成为了他们一生最大也是最值得骄傲的事业。现如今,已是四代同堂的严兴贵仍常用“做人要勤勤恳恳,做事要对得起良心”来告诫子女。

杨娟:接爸妈来我工作的城市看看

故事人物简介:杨娟,毕业后在上海打拼3年,今年过年接父母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看看,就是想告诉他们,女儿在他乡很好。

家庭和谐心得:让自己安心,让家人放心。

和往年一样,大年二十九的下午,杨娟来到上海浦东机场,不过,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她没有登上回家的飞机,而是在到达口等候从家乡远道而来的父母。

对于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3年的杨娟来说,每年春节,返乡团聚都是头等大事,但要想抢到一张不算贵的飞机票,很是要费一番功夫。今年,杨娟向父母提出,“不如到上海来过年吧。”

“父母平时也很少出门,这一趟就当是旅行了。”杨娟心里也知道,父母其实一直想来自己工作的城市看看。

下午3时45分,在拥挤的人流中,父母的身影出现在杨娟的视线中。虽然杨娟没少叮嘱父母,不用带东西来,然而不出意外的,除了行李箱,父母手里各提着一个大大塑料袋,看上去一定装了不少好吃的。“妈,不是说不用带吗?这边什么都有。”“过年还是想在家开顿火嘛。”快一年没见,杨娟给了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父亲则在一旁一脸笑意。

在上海打拼3年,杨娟一直在广告行业工作,平时上班忙,到年前也没得休息。她笑说,因为租住的屋里乱成一团,这天,她没好意思让父母进家,而是为两老订了离住处5分钟的酒店。“我也希望爸妈来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别为琐事操心了。”杨娟说。

不过,父母可闲不住,“第二天一早7点钟,我爸的一个电话就把睡得正香的我给叫醒了。“杨娟笑着说。爱逛街的妈妈,爱喝茶的爸爸,杨娟一早为父母预备好了行程,陪爸爸在豫园就着园林美景喝一杯正宗的西湖龙井,陪妈妈到外滩逛街,看夜景。虽然父母嘴里一直相互念叨着,“你就别花你女儿的钱了。”但接过女儿买的新衣和手机,两老都难掩眼角的喜悦和笑意。

“我就给爸妈说,一年就这一次尽孝的机会,还不让我表现一下。”杨娟笑称,自己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性急的父亲,慢条斯理的母亲,吵吵闹闹地过了几十年,谁也没说过对方的好,但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彼此。“来了上海,二老也没少拌嘴,一个走不动了要回酒店,一个还没逛够不肯回去。”而每到这时,杨娟和母亲都会和在家里一样,顺着父亲的意思,“免得老爷子一不开心,转身就走,也不管根本不认识路。”杨娟哈哈笑着说。

大年三十的晚上,父母终于“如愿”住进了女儿的屋子,掏出包里的牛肉干、辣椒面,两老的行李一下子轻了一大半。和杨娟预想的一样,父母一进屋就忙个不停,“哎,你这厨房也太脏了,我得给你打扫一下。”“爸,我搬进来的时候就是这样,灰积这么厚你就别管了。”不过这种时候,孩子的阻拦永远是无效的,杨娟说,在街上走半个小时就喊累的父亲,洗洗刷刷三四个小时,不仅打扫了厨房,连浴室的水龙头也擦得锃亮。

凉拌海带、辣子鸡、红烧肉,就在父亲洗洗刷刷的时候,母亲也大展身手,在异乡做出了一桌家乡味道的年夜饭。今年的饭上,母亲意外的没有“催婚”,而是叮嘱杨娟说:“只要你想好了,生活过得开心就行。”“不过你还是得攒点钱。”父亲补充到。饭后,一家人边看春晚,边打扑克牌守夜,在欢笑中度过了难得的团聚时刻。杨娟说:“其实,接父母到我工作的城市看看,就是想告诉他们,女儿在他乡也很好,你们别担心。”

彭晓月:年夜饭,家不变的年味

故事人物简介:彭晓月,平时就爱研究做菜,但现在工作忙,没时间做。每年大年三十,是家中大厨们各显神通的日子。

家庭和谐心得:家人合作做出家的味道。

从早上8点多开始准备,直到晚上7点,20多个菜陆续上桌。既有清蒸鲑鱼、辣子鸡、夹沙肉、白灼虾这样的“硬菜”,也有凉拌米豆腐、凉拌折耳根、炒青菜这类爽口小菜。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是彭晓月家中大厨们各显神通的日子。

二十几岁的彭晓月就是大厨中的一个,“主攻”炸茄盒和蒸白菜肉卷这类巧手活,厚薄均匀的茄子中间夹满肥瘦各半的猪肉,裹上面糊蛋清炸至金黄,外酥里嫩;白菜汆水,裹上肉糜,调味,上锅蒸,清爽不油腻。

父亲彭建光和母亲罗岚都是掌勺的主力,腌菜扣肉、夹沙肉,肥而不腻;辣子鸡口味地道、软糯粝骨;往凉拌折耳根、米豆腐、蕨根粉里滴点醋就点燃了凉菜的灵魂。

“平时大家忙于工作,只有重要的节庆才能聚在一起,过年当然必须好好坐下来吃顿饭,我也要把我的绝活儿展示一下。”彭晓月是个乐观的姑娘,喜爱美食的她平时就爱研究做菜,典型贵阳口味的肉丁油辣椒、奶香浓郁的牛轧糖、酥软流油的蛋黄酥,以及各种“网红”美食都在她的研究范围之内,“不过现在工作忙了,那些好吃的都没时间做了,偶尔有空,馋了,才会做点给家人吃。”一边说着话,彭晓月手里炸茄盒的活儿也没停下来。

晚上7点,开饭!外公外婆、伯父家、舅舅家、三姨家……十几个成年人把圆桌周围挤得满满当当,频频举杯,欢声笑语;茶几成了小孩们的饭桌,互相比赛谁吃得更多更快。年三十在彭晓月家团聚,这个传统延续了10年之久,这也是她家一年中最热闹也是最忙碌的日子。

“慢慢吃,年夜饭、年夜饭,吃到明年那才是年年有余、常吃常有。”彭晓月的外婆举起酒杯招呼着。直到春晚开播半小时后,这顿“常吃常有”的年夜饭才告一段落。

一台央视春晚,一个暖烘烘的火炉,几盘瓜子水果,年夜饭后消食必备品都齐了,“今天我是大厨,我要休息一下,饺子你们去包吧!”彭晓月的父亲说完往沙发上一躺,挥挥手打发女儿去干接下来的活,一家人被这堪比春晚小品般的一幕逗乐了。

假装抱怨两句,彭晓月又乐呵呵地和母亲一起包起饺子来。一大盆提前调制好的韭菜猪肉馅,放了秘制调料喷香扑鼻,放馅儿、沾水、两手虎口对角一捏,包饺子的动作一气呵成,眼睛和嘴也没闲着,瞟两眼电视节目,或评论着今年的春晚小品,或聊着过去一年里的工作趣事,一个多小时,上百个饺子整整齐齐站在几个大盘子里,等待零点时分的到来。

“十、九、八、七……”当春晚主持人开始集体倒数,架在炉子上的锅也开了,饺子下锅,冒泡,翻滚,出锅,调制好的贵阳口味特色蘸料被分至小碗之中,在窗外喧闹的鞭炮声中,一家人开始品尝这跨年一味。

“其实吃并不是年三十的主题,用一顿大家都爱的家常味连接起一家子的团圆,就算累了一天也是这一年中最轻松快乐的日子。”彭晓月感慨道。三代同堂,十余口人,在忙碌的生活里停留于年三十之夜,烟火气、菜饭香,是这个家多年不变的年味。

【编辑:phpcms】


热点资讯

媒体视角